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> 媒体报道

七一网:为珍稀动物找个新家

日期:2024-04-16

3月20日,春分节气。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,海拔2200多米,碧空如洗。


整洁的笼舍里,几只白冠长尾雉艳丽独特的羽毛在阳光下格外显眼,近一米长的尾羽透着一股神气。


“白冠长尾雉是我国4种长尾雉中体型最大,尾羽最长的一种,为中国特有珍稀物种、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。”在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科研团队队员王雷的叙述中,这种造型美丽的动物的身世慢慢浮出水面。


白冠长尾雉超长的尾羽曾被用来制作京剧演员的头饰,可也使其成为猎人觊觎的对象,过度捕杀造成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急剧下降。另外,随着近年来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,白冠长尾雉在重庆野外已经消失。


2013年12月,重庆动物园从上海引进了5只白冠长尾雉并开始进行人工繁育。经过10年的努力,目前园内种群数量稳定在100只左右。


“故事到这里,却才刚起了个头。”王雷说,白冠长尾雉性机警、怕人,喜在常绿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乔木林中栖息、隐蔽和觅食,其生活习性对抑制森林虫害、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。


“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就是白冠长尾雉在重庆的原生栖息地,因此,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。”王雷扶了扶眼镜,神情有些兴奋。


2023年4月,重庆动物园与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拍即合,决定联手在十里坪实施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项目。


同年8月底,总面积952平方米、含舍间12间的白冠长尾雉自然繁育笼舍开始建设,而这一步却最是艰难。


基地选址在雪宝山腹地,地形极为崎岖,上山的路都是团队成员自己开辟出来的。因为条件恶劣、工期紧张,许多工人都不愿上山。


“我们自己干!”王雷和同事们亲自上阵,电焊、搅拌混凝土、运土、搭架子,只要是工人干的活,他们全都学着干。


累了,就和工人们挤一挤,睡在临时搭建的宿舍里;馋了,就从山下买来一大块净肥肉,拌着青菜一起炒来吃;电焊时火花飞溅,防寒服被烫出无数个细小的孔洞;队员黄吉兰的丈夫本是上山探亲,看到队员们如此辛苦,二话不说就挽起了裤脚,帮忙干活……


最终,原定120天建成的自然繁育笼舍,仅用时48天就全部完工。11月3日,10对白冠长尾雉顺利入住它们在雪宝山的新家,这也是西南地区首个白冠长尾雉繁殖野化放归基地。


尽管山上气候条件恶劣,冬季时常断水断电,王雷却与这些小家伙培养出了感情,说起喂养经验更是滔滔不绝:“莴笋、苹果要切碎,煮熟的鸡蛋要带壳揉碎搅拌在一起,用抛撒的方式模拟野外觅食环境。”


他还特意从网上买来面包虫虫卵,人工孵化后,用腐烂的菜叶喂食,等面包虫长到两三厘米长再喂给白冠长尾雉,这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。


采访时,王雷无意中透露他此前的职业:一名金融行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。从高楼大厦到深山老林,他笑称自己“不是换了条赛道,是换了个活法”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